咏蓝环境— — 您身边的环保管家YONGLANHUANJING -- Environmental steward around you

太阳集团8722com 咏蓝内刊

关于印发河南省环境应急预案编制评估现场监察指南和备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2015-12-25 17:22:00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文件

豫环文〔2013〕75号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环境应急预案编制评估

现场监察指南和备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环境保护局:

为进一步规范环境风险源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我厅组织编制了《河南省环境风险源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河南省环境风险源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评估指南(试行)》、《河南省环境风险源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现场监察指南(试行)》和《河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遵照执行。

2013年3月28日

河南省环境风险源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试 行)

针对当前环境风险源企业环境应急预案普遍存在质量偏低的现状,为进一步规范其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切实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制定本指南。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全省范围内石油加工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其他环境风险单位的预案编制可参照本指南执行。

本指南不适用于存在生物安全事故和辐射安全事故风险的单位。

2. 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法律文件和相关标准、技术规范等,制定本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 危险物质

指《危险化学品名录》和《剧毒化学品名录》中的物质和易燃易爆物品。

3.2 危险废物

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298)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3.3 环境风险源

指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源,以及生产、贮存、使用、运输危险物质或产生、收集、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3.4 环境敏感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规定,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

3.5 环境保护目标

指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应对中,企业周边需要保护的环境敏感区域中可能受到影响的对象。

3.6 环境事件

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由于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系统受到干扰,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财富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

3.7 次生衍生环境事件

某一突发公共事件所派生或者因处置不当而引发的环境事件。

3.8 突发环境事件

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

3.9 分类

指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对不同环境事件划分的类别。

3.10 分级

指按照突发环境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及危害程度,对不同环境事件划分的级别。

3.11 环境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为迅速、有序地开展环境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3.12 应急救援

指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采取的消除、减少事件危害和防止事件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件损失的措施。

3.13 应急监测

指在环境应急情况下,为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情况和污染范围而进行的环境监测,包括定点监测和动态监测。

3.14 恢复

指在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

3.15 应急演练

为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应急准备的完善性、应急响应能力的适应性和应急人员的协同性而进行的一种模拟应急响应的实践活动。根据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单项演练、综合演练和联合演练。

4. 预案编制程序

4.1 预案编制基本要求

环境应急预案包括综合环境应急预案、专项环境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预案,预案之间应当相互协调,并与所涉及的其他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综合环境应急预案应当包括本指南中的全部内容。专项环境应急预案应当包括环境风险分析、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预防预警、应急相应和应急保障等内容。现场处置预案应当包括环境风险分析、可能发生的事件特征、应急处置程序、应急处置要点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预案应当充分考虑现有物质、人员及环境风险源的具体条件,能及时、有效地统筹指导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行动。

4.2 成立预案编制组

成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和工作计划。工作组至少应当由企业生产技术、安全环保人员和有关专家组成。

企业可以委托相关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编制环境应急预案。

4.3 调查和资料收集

包括厂区内现场调查、厂外环境调查和资料收集等内容。

4.4 预案编制

在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通过风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的类型和影响范围,编制应急预案。对应急机构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备)、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方面预先做出具体安排。应急预案应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与地方政府预案、上级主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单位的预案相衔接。

4.5 预案的评估、发布与更新

预案编制完成后,应当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暂行办法》和《河南省环境风险源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有关要求、程序进行评估。预案经评估完善后,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明确实施时间、抄送相关单位,并按规定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企业单位应当根据自身内部因素(如企业改、扩建项目等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预案,并重新进行评估、备案等。

4.6 预案的实施

预案批准发布后,企业组织落实预案中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明确各项职责和任务分工,加强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实现应急预案持续改进。

5. 预案主要内容

5.1 总则

5.1.1 编制目的

简述预案编制的目的。

5.1.2 编制依据

预案编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关行业管理规定、技术规范和标准等。

5.1.3 适用范围

说明预案适用的范围,以及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级别。

5.1.4 工作原则

说明本单位应急工作的原则,内容应简明扼要、明确具体。

5.2 基本情况调查

5.2.1 企业基本情况及厂区布置

(1)企业简介

主要包括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法人代码、详细地址、邮政编码、经济性质隶属关系、从业人数、地理位置(经纬度)、地形地貌、厂址的特殊状况(如上坡地、凹地、河流的岸边等)、交通图、疏散路线图及其他情况说明。

(2)企业总平面布置

5.2.2 企业生产现状

(1)企业主、副产品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体名称及日产量,主要生产原辅材料、燃料名称及日消耗量、最大容量、贮存量和加工量,以及危险物质的明细表等。

(2)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简介,主要生产装置说明,危险物质储存方式(槽、罐、池、坑、直接堆放等),生产装置及储存设备平面布置图,雨、清、污水收集、排放管网图,应急设施(备)平面布置图等。

(3)企业排放污染物的名称、日排放量,污染治理设施去除量及处理后废物产量,污染治理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设备、构筑物说明,其他环境保护措施等。

(4)企业危险废物的产生量,储存、转移、处置情况,危险废物的委托处理手续情况(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资质、处理场所的位置、处理的设计规范和防范环境风险情况等)。

(5)企业危险物质及危险废物的运输(输送)单位、运输方式、日运量、运地、运输路线,“跑、冒、滴、漏”的防护措施、处置方式。

(6)企业危险固废场的储存量,三防措施情况。

5.2.3 企业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

(1)企业周边5公里范围内人口集中居住区(居民点、社区、自然村等)和社会关注区(学校、医院、机关等)的名称、联系方式、人数;周边企业、重要基础设施、道路等基本情况;给出上述环境敏感点与企业的距离和方位图。

(2)企业产生污水排放去向,接纳水体(包括支流和干流)情况及执行的环境标准,区域地下水执行的环境标准。

(3)企业下游水体河流、水库名称、所属水系、功能区及饮用水源保护区情况,下风向空气质量功能区说明,区域空气执行的环境标准。

(4)企业下游供水设施服务区设计规模及日供水量、联系方式,取水口名称、地点及距离、地理位置(经纬度)等;地下水取水情况、服务范围内灌溉面积、基本农田保护区情况。

(5)企业周边区域道路情况及距离,交通干线流量等。

(6)企业危险物质和危险废物运输(输送)路线中的环境保护目标说明。

(7)企业周边其他环境敏感区情况及位置说明。

(8)如调查范围小于突发环境事件可能波及的范围,应当扩大范围,重新调查。

5.2.4 预案关系分析

明确本应急预案与企业内、外部其他应急预案的关系,并辅相应关系图,表述预案之间的横向关联及上下衔接关系。

5.3 环境风险分析

(1)环境风险源与环境风险评价

阐述企业单位的环境风险源识别、重大危险源辨识及环境风险评价内容中可能影响的环境敏感点范围、环境保护目标分布等内容。此部分内容可参照环评报告相关内容。

(2)潜在环境风险分析

说明企业在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可能发生的泄漏、火灾、爆炸等潜在环境风险类型和程度,可以结合同类企业已发生过的事故类型、程度进行说明。基本方法可参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说明自然灾害(高温、寒冷、暴雨、雷击、地震)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类型程度;应详细说明(或列表说明)厂区内可能发生重大事故的位置、危险物质名称等。

(3)企业应急能力评估

包括现有事故防范措施分析、应急装备能力评估、综合应急能力评估等内容。

5.4 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5.4.1 组织体系

依据企业的规模大小和突发环境事件危害程度的级别,设置分级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企业应当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依据自身情况,成立一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车间可成立二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生产工段可成立三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对于环境风险较大的企业,可将外部环境应急专家组纳入企业应急组织体系内,并建立联系。应当以组织结构图的形式将构成单位或人员表示出来。

5.4.2 指挥机构组成及职责

5.4.2.1 指挥机构组成

明确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指挥部总指挥,环保、安全、设备等部门组成指挥部成员单位;车间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由车间负责人、工艺技术人员、环保安全管理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组成;生产工段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由工段负责人、工艺技术人员、环保安全管理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组成。

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根据事件类型和应急工作需要,可以设置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并明确各小组的工作职责。

5.4.2.2 指挥机构的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当地政府、上级有关部门关于环境安全的方针、政策及规定;

(2)组织制定环境应急预案;

(3)组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队伍;

(4)负责预案和安全、消防等其他专业预案、上级预案及其他预案的衔接及联动;

(5)负责应急防范设施(备)(如堵漏器材、环境应急池、应急监测仪器、防护器材、救援器材和应急交通工具等)的建设;以及应急救援物资,特别是处理泄漏物、消解和吸收污染物的化学品物资(如活性炭、木屑和石灰等)的储备;

(6)检查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督促、协助有关部门及时消除有毒有害物质的跑、冒、滴、漏;

(7)负责组织预案的审批与更新(企业应急指挥部负责审定企业内部各级应急预案);

(8)负责组织预案评估;

(9)批准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10)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11)协调事件现场有关工作;

(12)负责应急队伍的调动和资源配置;

(13)负责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的上报及可能受影响区域的通报工作;

(14)负责应急状态下请求外部救援力量的决策;

(15)接受上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指令和调动,协助事件的处理;配合有关部门对环境进行修复、事件调查、经验教训总结;

(16)负责保护事件现场及相关数据;

(17)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的培训,根据预案进行演练,向周边企业、社区(或村落)提供本单位有关危险物质特性、救援知识等宣传材料。

在明确企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职责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明确总指挥、副总指挥及各成员的具体职责。

5.5 预防与预警

5.5.1 预防及措施

(1)环境风险源监控

明确厂区内监控设备设施、监控内容、监控人员、物资配备等内容。

(2)预防措施

明确厂区内生产、储存、运输、管理及操作、职业卫生等环节风险预防措施内容。

5.5.2 预警及措施

明确事件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以及进入预警状态后企业各部门,以及报请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采取的措施等。

5.6 应急响应与措施

5.6.1 响应分级

针对突发环境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企业单位内部(生产工段、车间、企业)控制事态的能力以及需要调动的应急资源,将企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事件等级分别制定不同级别的应急预案(如生产工段、车间、企业应急预案),上一级预案的编制应以下一级预案为基础,超出企业应急处置能力时,应及时请求上一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确定不同级别的现场负责人,指挥调度应急救援工作和开展事件应急响应。

5.6.2 应急程序

根据不同响应级别,分级阐述应急程序。给出应急响应程序示意图。

5.6.3 应急措施

在环境应急专家组未抵达现场前,企业自身救援队伍和当地其他应急救援队伍应做好如下应急工作;待应急专家抵达后,根据专家指导意见进行处理。

5.6.3.1 突发环境事件厂区内现场应急措施

(1)明确切断污染源的基本方案;

(2)明确防止污染物向外部扩散的设施、措施及启动程序;特别是为防止消防废水和事故废水进入外环境而设立的环境应急池的启用程序,包括污水排放口和雨(清)水排放口的应急阀门开合和应急排污泵启动的相应程序;

(3)明确减少与处置污染物的措施;

(4)明确事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次生衍生污染(如消防水、事故废水、固态液态废物、危险废物等)的处理措施;

(5)应急过程中使用的药剂及工具(可获得性说明);

(6)应急过程中采用的工程技术说明;

(7)应急过程中,在生产环节所采用的应急方案及操作程序;工艺流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事件发生时紧急停车停产的基本程序;控险、排险、堵漏、输转的基本方法;

(8)污染治理设施的应急措施;

(9)危险区、安全区的设定和隔离;事件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事件现场隔离方法;

(10)明确事件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及安置地点;

(11)明确应急人员进入、撤离事件现场的条件和方法;

(12)明确人员的救援方式及安全保护措施;

(13)明确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及物资保障供应程序。

5.6.3.2 突发环境事件厂区外应急措施

(1)废水或泄漏物流出厂外的应急措施

①明确厂区内事故废水三级(车间级、厂区级、流域级)拦截措施,说明三级拦截措施的可靠性。

②对于直排入地表水体的企业,根据直排入地表水体的功能、规模、流量等情况,明确事故废水或废液流出厂外后进行设坝拦截的可能性;如果可以进行拦截,明确可以设置拦截的地点、拦截后的污水处理方法和措施等。如果不可以进行拦截,根据应急专家、环保等部门意见进行处置,明确可能的应急措施(如其他企业污染物限排、停排、调水、污染水体疏导、自来水厂的应急措施等);

③对于通过园区污水管网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的企业,明确事故状态下废水或废液出厂的可能性;若有可能排出厂外,应明确位置、处理措施。若事故废水或废液通过管网进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应及时通知园区污水处理厂采取相应措施。

(2)大气污染事件应急措施

①根据风险评价内容及污染物泄漏预测结果,结合泄漏物质的挥发性、毒性、当时的天气情况(风向、风速等),明确可能受影响区域和最短响应时间;

②明确可能受影响区域单位、社区人员疏散基本保护措施和防护方法。

③明确可能受影响区域单位、社区人员疏散的方式、方法、地点;

④明确周边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方案;

⑤明确周围紧急救援站和有毒气体防护站的情况。

5.6.3.4 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

企业应结合自身条件,依据事件类型、级别及附近疾病控制与医疗救治机构的设置和处理能力,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处置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现场救护程序、现场急救站位置。

(2)明确不同类型伤员(如烧伤、中毒)现场救护方法;

(3)根据企业内部或附近急救中心、医院、疾控中心情况,明确不同类型伤员(如烧伤、中毒)转运救治方案。列表给出企业内部或附近急救中心、医院、疾控中心等急救资源联系方式、位置、距离等内容。

5.6.4 应急监测

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当地环境应急监测部门或企业内部环境应急监测组应迅速组织监测人员赶赴事件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迅速确定监测方案(包括废水和废气监测布点、频次、项目和方法等),及时开展应急监测工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用小型、便携仪器对污染物种类、浓度、污染范围及可能的危害做出判断,以便对事件及时、正确进行处理。

企业单位应根据事件发生时可能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和性质,配置(或依托其他单位配置)必要的监测设备、器材和环境监测人员。

(1)明确应急监测方案;

(2)明确主要污染物现场及实验室应急监测方法和标准;

(3)明确现场监测与实验室监测采用的仪器、药剂等;

(4)明确可能受影响区域的监测布点和频次;

(5)明确根据监测结果对污染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对污染扩散范围进行预测的方法,适时调整监测方案;

(6)明确监测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

(7)明确内部、外部应急监测分工;

(8)明确应急监测仪器、防护器材、耗材、试剂等日常管理要求。

5.6.5 信息报告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应明确以下内容:

(1)内部报告程序

明确企业内部报告程序和人员,主要包括: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事件信息接收、报告和通报程序。

(2)信息上报

当事件已经或可能对外环境造成影响时,明确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报告事件信息的流程、内容和时限。

(3)信息通报

明确向可能受影响的区域通报事件信息的方式、程序、内容。

(4)事件报告内容

事件信息报告至少应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和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应急措施,已污染的范围,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及趋向,可能受影响区域及采取的措施建议等。

(5)以表格形式列出上述被报告人及相关部门、单位的联系方式。

5.6.6 应急终止

(1)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事件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件隐患消除后,经事件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现场应急结束;

(2)明确应急终止的程序和措施;

(3)明确应急状态终止后,继续进行跟踪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的方案。

5.7 后期处置

应明确以下内容:

(1)受灾人员的安置及损失赔偿。

(2)组织专家对突发环境事件中长期环境影响进行评估,提出生态补偿和对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的建议。企业应根据专家建议,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

(3)应急过程评价。

(4)事件原因、损失调查与责任认定;

(5)提出事件应急救援工作总结报告;

(6)环境应急预案的修订;

(7)维护、保养、增补应急物资及仪器设备。

5.8 应急培训和演练

5.8.1 培训

依据对本企业员工、周边企业、社区和村落人员情况的分析结果,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各类人员培训内容方法、时间地点和频次等。必要时可以聘请外部人员(如消防专家)进行培训。主要包括:

(1)应急救援人员的专业培训内容和方法;

(2)应急指挥人员、监测人员、运输司机等特别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3)员工环境应急基本知识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4)外部公众(周边企业、社区、人口聚居区等)环境应急基本知识宣传的内容和培训方法;

(5)应急培训内容、方式、记录、考核表。

5.8.2 演练

明确企业单位根据环境应急预案进行演练的内容、范围和频次等内容。

(1)演练准备内容;

(2)演练方式、范围与频次;

(3)演练实施过程纪录;

(4)应急演练的评价、总结与追踪。

5.9 奖惩

明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中奖励和处罚的条件和内容。

5.10 保障措施

5.10.1 通信与信息保障

明确与应急工作相关联的单位或人员通信联系方式,并提供备用方案。建立信息通信系统及维护方案,确保应急期间信息通畅。

5.10.2 应急队伍保障

明确各类应急队伍的组成,包括专业应急队伍、兼职应急队伍及志愿者等社会团体的组织与保障方案。

5.10.3 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明确应急救援需要使用的应急物资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

5.10.4 经费保障

明确应急专项经费(如培训、演练经费,应急物资购置、维护费用和事件处置费用等)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监督管理措施,保障应急状态时单位应急经费的及时到位。

5.10.5 其它保障

根据本单位应急工作需求而确定的其他相关保障措施,如:交通运输保障、治安保障、技术保障、医疗保障、后勤保障等。

5.11 预案的修订、评估和备案

应当明确预案的修订条件、评估方式方法、备案部门与时限等要求。

5.12 预案的实施和生效时间

列出预案实施和生效的具体时间;预案更新的发布与通知,抄送的部门、园区、企业等。

5.13 附件

(1)环境风险评价文件(包括环境风险源分析评价过程、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性定量分析);

(2)危险废物登记文件及委托处理合同;

(3)区域位置及周围环境保护目标分布、位置关系图;

(4)重大环境风险源、应急设施(备)、应急物资储备及分布一览表;雨水、清净下水和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平面布置图;事故废水处理流程图。

(5)企业周边区域道路交通图、疏散路线、交通管制示意图。

(6)内部应急人员的职责、姓名、电话清单;

(7)外部(政府有关部门、园区、救援单位、专家、环境保护目标等)联系单位、人员、电话;企业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单。

(8)各种制度、程序、方案等;

(9)其他。

6. 格式和要求

6.1 格式

6.1.1 封面

预案封面主要包括预案编号、预案版本号、企业名称、预案名称、编制单位名称、颁布日期等内容。

6.1.2 批准页

应急预案必须经发布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方可发布。

6.1.3 目录

6.1.4 预案内容

6.1.5 附则

包括名词与术语定义、预案的管理和更新以及预案的实施日期。

6.1.6 附图附件

6.2 基本要求

(1)使用A4白色复印纸或胶版纸;

(2)正文使用4号仿宋字体,单倍行距;

(3)电子文档及打印文本。

河南省环境风险源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评估指南

(试 行)

为指导和规范我省环境应急预案评估工作,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特制定本指南。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全省范围内石油加工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环境风险源企业综合环境应急预案、专项环境应急预案、现场处置预案的评估工作。

相关部门、其他行业企业的环境应急预案评估可参照本指南执行。

2. 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法律文件和相关标准、技术规范等,制定本指南。

3. 引用标准、技术规范

《危险物质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

《剧毒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第2号);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腐蚀性鉴别》(GB 5085.1)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急性毒性初筛》(GB 5085.2)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易燃性鉴别》(GB 5085.4)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反应性鉴别》(GB 5085.5)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毒性物质含量鉴别》(GB 5085.6)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通则》(GB 5085.7)

《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 29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

以上凡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标准、技术规范,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4. 评估目的与重点

4.1 评估目的

通过评估,发现环境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与可行性、应急保障措施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增强企业应急预案与当地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上级主管单位以及其他所涉及单位相关应急预案的衔接性。提高预案在预防、预警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应对中的作用。

4.2 评估重点

4.2.1 内容格式规范性

预案内容格式规范。包括封面、批准页、目录、正文、附图附件、装订印刷等。

4.2.2 基本要素完整性

预案基本要素完整。包括预案的总则、企业基本情况、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与预警机制、应急处置、后期处置、应急保障、监督管理、附则、附图附件等。

4.2.3 应急措施实用性与可行性

从企业实际出发,针对自身风险源项识别与分析,与环境风险分析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相适应;应急措施技术手段、操作程序科学合理,组织体系、信息报送流程方便快捷,应急响应程序保障措施切实可行。包括应急措施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技术手段、法律法规支持、应急人员素质和物资保障等。

4.2.4 与相关预案的衔接性

环境应急预案与其他相关预案相互衔接,形成体系。包括工作原则相互协调,互相响应;管辖范围明确,没有冲突或重合;信息报送、监测、发布与信息接收单位的有关规定相符;上下级预案确定的精神一致等。

5. 评估程序

5.1 预案初评

预案编制完成后,企业应当组织有关单位及人员对预案进行初评,或委托相关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开展第三方初评,对预案的内容进行审查,对预案中的各项设施、措施的实用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逐一进行现场评估,并出具书面初评报告。根据初评情况,进一步完善预案。

委托第三方进行初评的,受委托方应当具备相应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并在当地环保部门备案。

参与预案编制和初评的,原则上不应当是同一单位或同一人员。

5.2 预案评估流程

通过初评并完成预案修改后,由企业组织评估小组对预案进行评估,企业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应急管理机构应当给予协助。

5.2.1 评估小组成员

环境应急预案评估小组应当包括环境应急预案涉及的相关管理部门人员、相关企业协会、相邻重点风险源单位代表、周边社区代表以及应急管理和专业技术方面的专家。

5.2.2 评估小组专家

评估小组中应急管理和专业技术方面的专家应当不少于3人。按照预案分级备案的有关要求,专家从相应管理部门专家库中随机抽选。如随机抽选到的专家参与了该预案的编制或初评,应当回避,重新抽选。

5.2.3 提交评估资料

企业应当及时将预案评估版、编制说明、初评报告与修改情况等资料,送交评估小组各成员,并约定评估时间。

5.2.4 评估形式

预案评估采用形式审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预案编制工作组汇报预案编制情况、预案中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预案初评和修改情况,以及对其可行性等进行详细解释说明。评估小组成员对预案所涉及的内容存有疑问,可进行实地检查核实。

5.3 评估方法

根据预案评估重点,将评估内容细化为各项指标,进行定性评估。其中内容格式规范性和基本要素完整性两项内容设置一、二、三级指标;应急措施实用性与可行性和与相关预案的衔接性设置一、二级指标(详见表1、2、3、4)。

5.3.1 综合环境应急预案评估

对照表1、2分别评估预案的内容格式规范性和基本要素完整性。表中所列一、二级指标均具备的预案,可判断其基本符合、反之为不符合;三级指标均具备的预案,可判断其符合。

应急措施实用性与可行性、与相关预案的衔接性两项由评估小组专家针对预案内容进行综合判断。

5.3.2 专项环境应急预案评估

对照表1、3分别评估预案的内容格式规范性和基本要素完整性。表中所列二级指标均具备可判断其基本符合、反之为不符合,三级指标均具备可判断其符合。

5.3.3 现场处置预案评估

对照表1、4分别评估预案的内容格式规范性和基本要素完整性。表中所列二级指标内容均具备可判断其符合、反之为不符合。

6. 评估结论

预案评估小组通过审查预案材料、听取汇报、讨论释疑、现场核实后,方可逐项填写预案评估表(详见表5),并以专家意见形式给出评估结论,包括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三种意见。对于符合和基本符合的预案,给出具体修改意见或建议;对不符合的预案,应当由编制单位重新编制并给出编制意见。

附表:1. 环境应急预案内容格式规范性指标一览表

2. 综合环境应急预案基本要素完整性指标一览表

3. 专项环境应急预案基本要素完整性指标一览表

4. 现场处置预案基本要素完整性指标一览表

5. 环境应急预案评估表

附 录 A表1

附 录 B

附 录 C环境应急预案内容格式规范性指标一览表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估内容备注

内容格式规范性封面a) 封面包含预案编号、生产经营单位名称、预案名称、编制单位名称、颁布日期等内容完整。

b) 预案封面反映的内容正确、合理。

批准页a) 有批准页。

b) 批准页的内容对预案的发布及实施提出具体要求。

c) 批准页经过预案发布单位主要负责人签批或经发布单位签章。

d) 预案签发日期(年、月、日)应与预案封面的颁布日期一致。

目录a) 有目录(预案简单时可省略)。

b) 目录结构完整,包含批准页,章的编号和标题、条的编号和标题,附件等内容。

c) 目录层次清晰、合理。

d) 目录的页码与实际内容页码对应。

正文a) 文字通顺、语言精炼、通俗易懂。

b) 正文段落结构清晰,层次明显,可快速、方便地查找有关内容。

c) 正文中的图表、文字清楚,编排合理(名称、顺序、大小等)。

d) 正文无错别字,同类文字字号大小统一。

e) 文字通常从左至右横写、横排,特殊除外。

f) 正文文字通常采用宋体或仿宋,不采用特殊的艺术字体。

内容格式规范性附图、附件a)预案附件齐全,编排顺序清晰、合理。

b)附件如有序号使用阿拉伯数码(如“附件:1.×××××”)。

c)附件左上角标识“附件”,有序号时标识序号,附件名称后不加标点。

d)附件名称及序号应在目录中体现,并应前后标识一致。

e)特殊情况下,附件可以独立装订。

装订、印刷a) 一般采用国际标准A4型(210mm×297mm)版面印刷。

b) 页码套正,印品着墨实、均匀;字面不花、不白、无断划。

c) 一般左侧装订(特殊除外),不掉页。

d) 纸质文本裁切光滑、无毛茬或缺损。

附 录 D表2

附 录 E综合环境应急预案基本要素完整性指标一览表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评估内容备注

基本要素完整性总则编制目的编制目的明确,内容简明扼要。

编制依据引用文件均为预案编制时期最新版本。

适用范围a) 预案适用的区域范围明确。

b) 适用的突发环境事件类型和级别明确。

预案体系a) 能够清晰描述本单位的预案体系构成;

b) 基本能够覆盖本单位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类型。

基本原则a) 能够体现统一指挥、协调有序,平战结合、快速响应的特点。

b) 注意与上级主管和政府相关部门或其他外部单位的应急预案相衔接。

c) 内容言简意赅、重点突出。

企业基本情况本单位概况a) 项目概况内容清晰,突出单位性质以及与环境风险性有关的设施、装置、设备,以及重要目标、场所和周边布局情况等。

b)能够达到让各方应急力量(包括外部应急力量)事先熟悉单位的基本情况。

周边环境情况a)阐述项目地理位置、区域水文特征、气象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及周边敏感点情况。

b)明确项目周围5km范围内的大气、水体等保护目标,内容涵盖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人口集中区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类管理名录》中确定的其他环境敏感区域。

c)能够通过项目周边环境概况图及文字介绍完全了解项目所处区域环境情况。

基本要素完整性企业基本情况环境风险源分析与环境风险评价a)阐述的环境风险源基本情况属实。

b)能够客观分析本单位存在的环境风险源及风险性。

c)能够对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诱因、影响范围、主要污染物特征及危害后果进行分析。

d)能够提出相应的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和应急措施。

应急物资

储备情况a)本项目与基本要素中应急保障不能等同,其特指能够中和、减轻、消除或恢复危险源损害作用的物质

b)阐述清楚具体物质的种类、数量、作用和本单位内部储备情况。

c)能够满足风险源最大事故状态急需物资需求。

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领导与工作机构a)明确应急指挥机构领导。

b)明确应急工作组成员(包括环保、安全、设备等相关部门成员),确保应急人员24小时待岗。

组织体系a) 能够借助组织结构图表描述本单位的应急组织体系的构成情况。

b) 明确体系成员单位在日常及应急状态下的工作职责。

c) 规定的工作职责合理,相互衔接。

指挥机构及职责a) 能以结构图的形式表示本单位应急指挥体系的构成情况。

b) 明确应急救援的总指挥、副总指挥和各应急救援小组及其相应职责。

c) 各应急救援小组设置合理,应急准备工作明确。

d) 指挥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内容:

1)贯彻执行国家、当地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关于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和应急救援的方针、政策及有关规定。

2)组织制定、修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预案,组建应急救援队伍,有计划地组织应急救援培训和演习。

基本要素完整性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指挥机构及职责3)审批并落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所需的监测仪器、防护器材、救援器材等的购置。

4)检查、督促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5)批准应急救援的启动和终止。

6)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突发环境事件的具体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增援请求,并向周边单位通报相关情况。

7)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

8)协调事件现场有关工作。配合政府部门对环境进行恢复、事件调查等工作。

9)负责对员工进行应急知识和基本防护方法的培训,向周边企业、敏感点等提供本单位有关危险化学品特性、救援知识等的宣传材料。

e)是否依据自身条件和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建立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应急救援专业队伍通常包括通讯联络队、抢险抢修队、侦检抢救队、医疗救护队、应急消防队、治安队、物资供应队和应急环境监测组等,并明确各专业救援队伍的具体职责和任务,以便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快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行动,以尽快处置事件,使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

f)是否建立环境应急专家组,确定专家组成员是否包相关行业专家。

预防与

预警机制应急准备措施a)收集有关突发环境事件的有关制度、规定及相关要求,总结归纳本行业应急救援的成熟案例。

b)建立本单位及周边企业风险源档案。

c)建立应急信息共享平台,保障应急准备工作的整体协调。

基本要素完整性预防与

预警机制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治措施a)建立风险隐患定期排查制度,明确环境风险源的监测监控方式方法。

b)明确风险隐患所采取主要技术性预防措施,并及时付诸实施。

c)必要的内容可以附件来说明。

预警相应措施a)能够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预警。

b)预警级别与采取的预警措施能有机衔接。

c)明确预警信息发布的方式及流程。

预警发布、

解除、改正a)明确企业内部报告程序。

b)外部报告时限要求及程序。

c)事件报告内容(含报告部门、报告时间、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预警级别、警示事项、事态发展、相关措施、咨询电话等)。

应急处置应急响应a)应急响应分级清晰,符合企业实际。

b)响应程序立足于控制事态发展和扩大、减少事故影响。

c)明确发布应急终止命令的责任人和程序。

应急措施a)应急措施制定是否根据污染物的性质,事件类型、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

b)是否明确切断污染源的基本方案。

c)是否明确防止污染物向外部扩散的设施、措施及启动程序;特别是为防止消防废水和事件废水进入外环境而设立的环境应急池的启用程序,包括污水排放口和雨(清)水排放口的应急阀门开合和事件应急排污泵启动的相应程序。

d)是否明确减少与消除污染物的技术方案。

基本要素完整性应急处置应急措施e)是否明确事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次生衍生污染(如消防水、事故废水、固态液态废物、危险废物等)的消除措施。

f)确定应急过程中使用的药剂及工具(可获得性说明)。

g)制定应急过程中采用的工程技术说明。

h)明确应急过程中,在生产环节所采用的应急方案及操作程序;工艺流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事件发生时紧急停车停产的基本程序;控险、排险、堵漏、输转的基本方法。

i)制定污染治理设施的应急措施。

j)危险区、安全区的设定;事件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事件现场隔离方法。

k)明确事件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及安置地点。

l)明确应急人员进入、撤离事件现场的条件、方法。

m)明确人员的救援方式及安全保护措施。

n)明确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及物资保障供应程序。

抢险、救援

及控制措施a)救援人员防护、监护措施。

b)抢险、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

c)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

d)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

e)控制事件扩大的措施。

f)事件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

g)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与控制。

基本要素完整性应急处置应急监测a)明确应急监测方案。

b)明确主要污染物现场及实验室应急监测方法和标准。

c)明确现场监测与实验室监测采用的仪器、药剂等。

d)明确可能受影响区域的监测布点和频次。

e)明确根据监测结果对污染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对污染扩散范围进行预测的方法,适时调整监测方案。

f)明确监测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

g)明确内部、外部应急监测分工。

h)明确应急监测仪器、防护器材、耗材、试剂等日常管理要求。

信息报告与发布a) 明确本单位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

b) 明确单位内部信息报告的形式及要求。

c) 明确本单位内部事故信息的通报流程。

a) 明确突发环境事件信息上报的部门及通信方式。

b) 明确本单位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的内容和时限。

c) 信息上报内容和时限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要求。

a) 明确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向可能遭受事故影响的单位发出通报的方式、方法。

b) 明确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向有关单位发出请求支援信息的方式、方法。

c) 信息的通报或请求信息的发出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

应急终止a)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

b)明确应急终止的程序。

c)明确应急状态终止后,继续进行跟踪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的方案。

基本要素完整性后期处置善后处置a)确定善后处置措施。

b)制定事件现场的保护措施。

c)确定现场净化方式、方法。

d)明确事件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

e)制定洗消后的二次污染的防治方案。

调查与评估a)明确突发事件发生经过与原因,总结应急处置工作经验及教训。

b)明确事件发生后,与外界进行沟通的责任人,以及具体办法。

c)明确应急救援能力评估及应急预案的修订等内容。

d)科学制定突发事件应急改进措施,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

恢复重建制定事件后的生态环境恢复措施。

应急保障人力资源保障明确各类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包括专业应急队伍、兼职应急队伍的组织与保障方案。

资金保障明确应急专项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监督管理措施,保障应急状态时生产经营单位应急经费的及时到位。

物资保障明确应急装备、设施和器材清单,以及存放位置(附各装备的位置图)、并规定应急装备定期检查和维护措施,以保证其有效性

医疗卫生保障明确单位内部医疗卫生部门设置、人员构成等情况或依托医疗部门情况。

交通运输保障明确单位交通运输条件,包括应急车辆类型、数量、车辆状态。

通讯保障明确与应急工作相关单位或人员的通信方式,确保应急期间信息通畅。

技术支撑明确应急措施技术来源及可行性,确保事故状态能够发挥最佳作用。

监督管理宣教培训a)明确本单位人员开展应急管理、救援培训的计划、内容及形式。

b)如果预案涉及到社区和居民,要做好宣传教育和告知等工作。

基本要素完整性监督管理应急预案演练a)明确应急演练的方式、频次、范围、内容、组织、评估、总结等内容。

b)企业要定期开展预案演练。

c)积极参与项目所在园区、地区集中式应急预案演练。

d)明确环境风险源显著位置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流程图及人员疏散路线图等撤离信息。

责任与奖惩明确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奖励和处罚的条件和内容。

附则名词术语a)若预案中,有生僻术语,应进行术语的解释或定义。

b)术语的定义力求简单易懂,避免晦涩深奥。

预案释义明确应急预案负责制定与解释的部门。

预案修订明确应急预案修订的条件和年限。

预案实施明确应急预案生效实施的具体时间。

附图、附件 a)环境风险评价文件(包括环境风险源分析评价过程、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性定量分析)。

b)危险废物登记文件及委托处理合同。

c)应急工作流程图、应急物资储备清单。

d)区域位置及周围环境保护目标分布、位置关系图。

e)重大环境风险源、应急设施(备)、应急物资储备分布、雨水、清净下水和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平面布置图。

f)企业周边区域道路交通图、疏散路线、交通管制示意图。

g)内部应急人员的职责、姓名、电话清单。

h)外部(政府有关部门、园区、救援单位、专家、环境保护目标等)联系单位、人员、电话。

i)其他附图、附件。

表3

附 录 F专项环境应急预案基本要素完整性指标一览表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评估内容备注

基本要素总则适用范围同综合应急预案(下同)

基本原则

企业基本情况环境风险源分析与环境风险评价

应急组织指挥

体系与职责领导与工作机构

组织体系

指挥机构及职责

预防与预警机制应急准备措施

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治措施

预警相应措施

预警发布、解除、改正

应急处置应急响应

应急措施

应急监测

信息报告与发布

应急终止

应急保障人力、物资、设备保障

表4

附 录 G现场处置预案基本要素完整性指标一览表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审内容及要求备注

基本要素事件特征a)对作业现场风险描述和分析比较全面,明确可能发生事件的类型和危害程度。

b)明确事件判断的基本征兆及条件。

c)明确事件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应急组织

与职责a)单位应急自救组织形式及人员构成情况;

b)应急自救组织机构、人员的具体职责与同单位或车间、班组人员工作职责紧密结合,明确具体。

应急处置a)提供事故第一发现者对事件进行初步评估的要点,以及报警时需要提供的必要信息,有利于把握应急行动的黄金时间。

b)事件应急处置程序。根据可能发生的事件类别及现场情况,明确事件报警、各项应急措施启动、应急救护人员的引导、事件扩大及同企业应急预案的衔接的程序。

c)现场应急处置措施。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等,从操作措施、工艺流程、现场处置、事件控制,人员救护等方面制定明确的应急处置措施。

d)报警电话及上级管理部门、相关应急救援单位联络方式和联系人员,事件报告基本要求和内容。

基本要素注意事项a)佩戴个人防护器具方面的注意事项;

b)使用抢险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项;

c)采取救援对策或措施方面的注意事项;

d)现场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项;

e)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确认和人员安全防护等事项;

f)应急救援结束后的注意事项;

g)其他需要特别警示的事项。

表5

附 录 H环境应急预案评估表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具备三级指标具备二级指标具备一级指标评审意见评审结果

内容格式规范性详见表1Y/NY/NY/N 符 合□

基本符合□

不 符 合□

基本要素完整性详见表2、3、4Y/NY/NY/N

应急措施实用性与可行性应急措施针对性/Y/NY/N

应急措施有效性/Y/N

应急措施可操作性/Y/N

技术手段保障/Y/N

法律、法规支持保障/Y/N

应急人员素质保障/Y/N

物资保障/Y/N

与相关预案的衔接性工作原则相互协调,互相响应/Y/NY/N

管辖范围明确,没有冲突或重合/Y/N

信息报送、监测、发布与信息接收单位的有关规定相符/Y/N

上下级预案确定的精神一致/Y/N

注:不具备项可通过评估意见形式给出说明;专项预案、现场处置预案仅考察内容格式规范性、基本要素完整性两个重点内容。

附件3

河南省环境风险源企业

环境应急预案现场环境监察指南

(试 行)

为指导和规范对环境风险源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现场环境监察工作,减少和避免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特制定本指南。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全省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石油加工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现场监察。其他环境风险单位环境应急预案的现场监察工作可参照本指南执行。

2. 制定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3. 环境应急预案内容监察

3.1 石油加工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应当制定本企业的环境应急预案,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河南省环境风险源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的要求。如果尚未制定环境应急预案的,现场监察人员应当责令企业限期制定应急预案。

3. 2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当齐全,其主要内容有:

(1)总则,包括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

(2)基本情况调查,包括企业基本情况及厂区布置、企业生产现状、企业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应急预案关系分析;

(3)环境风险分析;

(4)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5)预防与预警;

(6)应急响应与措施;

(7)后期处置;

(8)应急培训和演练;

(9)奖惩;

(10)保障措施;

(11)预案的评审、备案、发布和更新;

(12)预案的实施和生效时间;

(13)附件。

现场监察应急预案内容是否齐全。

3.3 环境应急预案制定后应当进行评估,现场监察是否有评估记录。如果尚未进行评估,现场监察人员应当责令企业限期对预案进行评估。

3.4 环境应急预案应当按照规定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进行备案,现场监察备案手续是否齐全有效。如果尚未备案的,现场监察人员应当责令企业限期向有关部门备案。

4. 应急组织指挥体系监察

4.1 企业应当建立完整的应急指挥机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4.2 企业是否明确应急工作组成员(包括环保、安全、设备等相关部门成员),确保应急人员24小时待岗。

4.3 企业应当建立环境应急专家组,确定专家组成员是否包含相关行业专家或技术人员。

4.4 企业应当建立建立预防与预警机制

5. 生产工段现场监察

环境风险源企业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原料和产品大部分具有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的特性;产生废水的基本特征为极高的COD、高盐度、对微生物有毒性,是典型的难降解废水。因此,生产工段现场监察是环境应急预案监察的重点内容。

5.1 现场监察人员应当了解企业原材料及产品的种类、数量;企业的基本生产工艺;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原料储存方式、地点;企业的生产工段等。

5.2 生产工段现场应当在明显位置有如下内容:

(1)在各生产环节应当有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2)在生产环节所采用的应急方案及操作程序;

(3)生产工艺流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4)事件发生时紧急停车停产的基本程序;

(5)控险、排险、堵漏、输转的基本方法。

5.3 现场监察企业在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车间或原材料、产品存放点是否准备有能够满足风险源最大事故状态急需物资需求。如灭火设施、灭火剂、中和药剂、吸收吸附材料等,各种设施和材料是否在有效期内,如超出有效期,应当责令企业立即更换。

5.4 生产现场应当有明确切断污染源的基本方法和方案。

5.5 现场监察是否明确有防止污染物向外部扩散的设施、措施及启动程序;特别是为防止消防废水和事件废水进入外环境而设立的环境应急池的启用程序,包括污水排放口和雨(清)水排放口的应急阀门开合和事件应急排污泵启动的相应程序。

5.6 企业应当制定有污染治理设施的应急措施。

5.7 企业应当对危险品的储存建立隔离区。

5.8 所有袋装和散装化学品应当建立专用的储存仓库,不得露天存放。

5.9 企业应当建设有事故排放水池,其水池的容积应大于一个生产周期所产生的废水量、生产设施内的原辅材料和水的量、用于消防灭火时可能产生的水量之和。

5.10 企业应当建设雨污分流排放系统。

5.11 企业应建设有消防水池,消防水池的容积应当满足基本消防要求。

5.12 企业应当在全厂最低标高处建设有初期雨水收集池,初期雨水收集池的容积应当能满足5毫米降雨量的储存要求,初期雨水收集池应当安装提升设施,所收集初期雨水应当提升到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排放或回用。

5.13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企业进行收集、运输和处置,现场监察登记文件及委托处理合同是否齐全。

6. 应急保障及管理现场监察

6.1 企业应当有明确现场监测与实验室监测采用的仪器、药剂等,监测人员应当进行相关的培训,现场监察是否属实。

6.2 现场监察企业是否明确本单位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

6.3 企业应当明确突发环境事件信息上报的部门及通信方式、 明确本单位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的内容和时限、明确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向可能遭受事故影响的单位发出通报的方式、方法。

6.4 企业应当有各类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包括专业应急队伍、兼职应急队伍的组织与保障方案,现场查看相关材料。

6.5 企业应当明确应急专项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监督管理措施,保障应急状态时生产经营单位应急经费的及时到位,现场查看相关票据。。

6.6 是否有应急装备、设施和器材清单,以及存放位置(附各装备的位置图)、并规定应急装备定期检查和维护措施,以保证其有效性,现场监察是否属实。

6.7 企业应当保证应急车辆,明确本单位应急车辆类型、数量、车辆状态,现场监察是否属实。

6.8 企业应当有本单位人员开展应急管理、救援培训的计划、内容及形式,企业应当定期对本单位人员开展应急救援培训,现场查看培训记录。

6.9 企业应当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现场查看应急预案演练记录。

7. 相关说明

环境应急预案内容、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应急保障及管理的现场监察需现场查看相关文字材料和记录;生产工段的现场监察需到生产车间和生产现场实地查看。

附表:环境应急预案现场监察情况汇总表

附 表

环境应急预案现场监察情况汇总表

企业名称:

类 别现场监察内容现场情况备注

应急预案现场监察(1)是否编制环境应急预案。

(2)预案的内容是否齐全。

(3)是否对预案进行评估。

(4)是否按要求向有关部门进行备案。

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 职 责(1)是否明确应急指挥机构领导。

(2)明确应急工作组成员(包括环保、安全、设备等相关部门成员),确保应急人员24小时待岗。

(3)是否建立环境应急专家组,确定专家组成员是否包含相关行业专家或技术人员。

(4)是否建立预防与预警机制

安全生

产与应

急处置

设备、

设施现

场监察(1)生产现场应在明显位置有如下内容:

b)在各生产环节应有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c)在生产环节所采用的应急方案及操作程序;

d)生产工艺流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e)事件发生时紧急停车停产的基本程序;

f)控险、排险、堵漏、输转的基本方法。

(2)企业在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车间或原材料、产品存放点是否准备有能够满足风险源最大事故状态急需物资需求。如灭火设施、灭火剂、中和药剂、吸收吸附材料等,各种设施和材料是否在有效期内,如超出有效期,应责令企业立即更换。

(3)生产现场是否有明确切断污染源的基本方法和方案。

(4)是否明确防止污染物向外部扩散的设施、措施及启动程序;特别是为防止消防废水和事件废水进入外环境而设立的环境应急池的启用程序,包括污水排放口和雨(清)水排放口的应急阀门开合和事件应急排污泵启动的相应程序。

安全生

产与应

急处置

设备、

设施现

场监察(5)是否制定有污染治理设施的应急措施。

(6)对危险品的储存是否建立有隔离设施。

(7)是否建设有化学品的储存设施,各种化学品是否存在露天堆存现象。

(8)是否建设有事故排放水池,容积是否满足要求。

(9)是否建设有雨污分流系统。

(10)是否建设有消防水池。

(11)是否全厂最低标高处建设有初期雨水收集池,初期雨水是否进入污水处理系统。

(12)危险废物是否委托具有资质的企业进行收集、运输和处置。

应急保障及管理现场监察(1)是否有应急现场监测与实验室监测采用的仪器、药剂等,监测人员应进行相关的培训。

(2)是否有本单位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

(3)是否有突发环境事件信息上报的部门及通信方式。

(4)是否有各类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包括专业应急队伍、兼职应急队伍的组织与保障方案。

(5)是否有应急专项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监督管理措施,保障应急状态时生产经营单位应急经费的及时到位。

(6)是否有应急装备、设施和器材清单,以及存放位置(附各装备的位置图)、并规定应急装备定期检查和维护措施,以保证其有效性。

(7)是否明确本单位应急车辆类型、数量、车辆状态。

(8)是否定期对本单位人员开展应急救援培训。

(9)是否定期开展预案演练。

监察结论

和建议

检查人员: 检查时间:

附件4

河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

(试 行)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工作,进一步推进全省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的备案管理工作。

第三条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对全省环境应急预案备案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应急管理机构负责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管理的实施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编制的环境应急预案,应当在发布之日起10日内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 企业事业单位编制的环境应急预案,应当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实施之日起10日内报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较大环境风险源企业和未纳入国家、省重点监控涉重金属企业的环境应急预案,应当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实施之日起30日内,逐级报所在地省辖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国家、省重点监控企业和重大环境风险源企业的环境应急预案,应当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实施之日起45日内,逐级报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备案。

国家、省重点监控企业和重大、较大环境风险源企业按照环境保护部、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公布或通报的企业名单为准。

第七条 专项环境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预案,应当同综合环境应急预案一并报送备案。

第八条 工程建设、影视拍摄和文化体育等群体性活动的临时环境应急预案,主办单位应当在活动开始三个工作日前报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 报送备案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式二份):

(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申请表》;

(二)环境应急预案的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

(三)环境应急预案编制说明;

(四)环境应急预案初评报告;

(五)环境应急预案评估意见。

(六)备案管理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编制的环境应急预案包括以下内容:

(一)总则,包括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和工作原则等;

(二)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包括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或者现场指挥机构、环境应急专家组等;

(三)预防与预警机制,包括应急准备措施、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治措施、预警分级指标、预警发布或者解除程序、预警相应措施等;

(四)应急处置,包括应急预案启动条件、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分级响应、指挥与协调、信息发布、应急终止等程序和措施;

(五)后期处置,包括善后处置、调查与评估、恢复重建等;

(六)应急保障,包括人力资源保障、财力保障、物资保障、医疗卫生保障、交通运输保障、治安维护、通信保障、科技支撑等;

(七)监督管理,包括应急预案演练、宣教培训、责任与奖惩等;

(八)附则,包括名词术语、预案解释、修订情况和实施日期等;

(九)附件,包括相关单位和人员通讯录、标准化格式文本、工作流程图、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等。

第十一条 企业事业单位编制的环境应急预案中除了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内容外,还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本单位的概况、周边环境状况、环境敏感点等;

(二)本单位的环境危险源情况分析,主要包括环境危险源的基本情况以及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及严重程度;

(三)应急物资储备情况,针对单位危险源数量和性质应储备的应急物资品名和基本储量等。

第十二条 受理备案登记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报备材料之日起15日内,对报送备案的环境应急预案进行审查,对符合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的,予以备案并出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对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备案并复函说明理由,由申请备案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企业事业单位自行纠正后重新报送备案。

第十三条 企业环境风险等级、重点监控企业名单,或者环境应急预案发生变化时,应当按本办法有关要求重新进行备案。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环境应急预案的备案管理:

(一)明确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

(二)建立健全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并向社会公开;

(三)对本辖区环境应急预案备案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指导企事业单位开展预案备案工作;

(四)建立并不断完善本辖区环境应急预案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

(五)提供必要的人员、物资、经费保障。

第十五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按规定进行预案备案的,由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第十六条 企业事业单位不按规定进行备案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第十七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工作中,发现有消极怠工、弄虚作假费等情形,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河南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申请表

单位名称

法定代表人 资产总额 万元

行业类型 从业人数 人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 真 电子信箱

单位地址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现将我单位编制的:

等预案报上,请予备案。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

备案编号:

单位名称

法定代表人 经办人

联系电话 传 真

单位地址

你单位上报的:

经形式审查,符合要求,予以备案。

(盖 章)

年 月 日

注: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编号由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年份和流水序号组成。

主办:省环境监察总队 督办:省环境监察总队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 2013年4月1日印发


网友热评

Baidu
sogou